说实话,外国人看华国的电影大多是抱着猎奇的心态,他们不生活在这个环境里,就不能真正的明白电影所表达的含义。
虽然说艺术都是相通的,可只有真正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华国人才能懂得《活着》讲述的故事,才能产生共鸣。
姜文想的是片子既能在国内上映,也能在国外的电影节上拿奖。
如果两者不可兼得,他还是想在电影节上拿奖,这是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总想有点艺术追求,不留遗憾。
“我就打算这么肆意的放纵一回,这辈子也就值了,不然觉得活着特没劲。”在剪辑室里,看着前面幕布上流动的光影,姜文深沉地说道。
然而,以林子轩对他的了解,姜文想要放纵的恐怕不止这一回。
四月底,林子轩参加了总局的一场座谈会。
这场座谈会颇为热闹,参加的都是电影圈的大佬们,有各大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有电影院的经理,还有电影方面的专家学者。
京城里几家民营影视公司也在被邀请之列,只是不怎么受到重视,只能旁听。
座谈会的主题是如何提振华国的电影市场,以及如何应对引进的国外商业大片。
1993年是华国电影市场最为低迷的一年,低迷到什么程度,数据最为直观。
1990年全国的总票房是22亿,1991年是23亿,1992年是20亿,1993年是13亿。
在电影产量上,每年拍摄150部左右的片子,但真正有市场号召力,赚钱的片子只有几部,观众对国产电影的兴趣锐减,电影行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为了让华国电影走出困境,让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看电影,总局下发了一份文件。
允许影院每年以分账的形式进口10部左右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基本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
以前华国也进口过国外的电影,不过是用买断的方式,每部电影的买断价最高2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