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来到放映厅才两点十分,放映厅里已经来了不少人,还有一部分新生。
新生们刚刚结束半个月的军训,正以饱满的热情融入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其实就是爱凑热闹,听说这儿有一场本校学生导演的影片,就想看个新鲜。
这间小型的放映厅能容纳一两百人,到两点半的时候基本上都坐满了。
这得益于林晓玲在电影学院的名气,倒不是说大家都想过来骂她。
“师姐,不用担心,我们找了其他系的同学帮咱们说好话,那帮学理论的家伙今天来的不多。”一位导演系的师弟给林晓玲打气道。
在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生自然站在林晓玲这边,学习电影理论的和摄影系的同学是批判的主力军,因为从这两个角度分析影片比较容易。
特别是理论派,说起来头头是道,非常专业,能连续批判几个小时,战斗力极强。
提起理论派,林晓玲想起了贾章柯,听说老贾回老家去拍片子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这一年过去,大家就会离开学校,各奔东西。
两点半,《我们俩》开始放映。
林晓玲和徐静蕾坐在下面,看着她们这一年的成果,一幕幕熟悉的画面从眼前晃过。
第三百三十章 可遇而不可求
《我们俩》的粗剪版有两个小时的片长。
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一般是九十分钟,剧组拍摄的素材要远超这个时间,每个镜头需要拍几次,取决于拍摄时允许的耗片比。
目前国内的影视圈,电影的耗片比大概在一比五左右。
在胶片供应紧张的八十年代,规定更为严格,达到一比三,也就是说,一个镜头最多拍三遍就要过,否则就是浪费国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