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页

“说不好,他的电影感情方面表现的很好,尤其是在处理女性之间的感情上非常细腻。”慕姗姗评价道,“我看了一些影评,大多集中在李桉怎么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对于电影本身的评论倒不是很多。”

慕姗姗之所以没有在李桉刚来京城的时候就做访谈,是因为不太了解李桉和他的电影。

再说,国内的电影圈对李桉的研究不多,资料不好找。

“观众不见得喜欢听电影里的故事,他们都没看过李桉的电影,估计更喜欢名人的八卦,比如李桉曾经在家里闲了六年时间,李桉和好莱坞大明星的合作等等。”林子轩分析道。

“那怎么能行?我想进行有深度的访谈。”慕姗姗坚持道。

“好吧,到时候别忘了问他对奥斯卡的看法,观众肯定想听这个。”林子轩提醒道。

第四百六十九章 困顿的时光

1985年,李桉从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毕业后曾经有过一段困顿的时光。

刚毕业的时候还很意气风发,他的毕业作品在纽约大学的影展上获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奖项,显露出过人的导演才华。

他被美国大型经纪公司的经纪人看中,成了经纪公司的签约导演。

那位经纪人非常看好李桉在美国的发展,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预想的方向前进。

这时候,李桉的妻子还在上学,李桉写了个剧本到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寻找投资的机会。

他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电影公司,有的电影公司觉得不错,就建议李桉对某个部分加以修改,过了两个月再去,电影公司还是建议修改。

这在好莱坞是正常现象,电影公司会让作者三番五次的修改,这样一耗就有一两年时间。

不是无疾而终,就是继续发展,这被称为好莱坞电影公司的企划炼狱。

据说平均一个剧本从初稿到开拍要经历五年左右,这还是指千万分之一顺利拍成的剧本,绝大部分新人的剧本根本走不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