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就是一个优质的品牌。
有了这个先例,是不是可以拍摄更多类似的电影,比如把《编辑部的故事》和《京城人在纽约》拿来拍成电影。
这个不太容易,可能会取得成功,也可能会赔本。
首先这两部剧的主演葛优和姜文很难请,如果请不来他们俩,基本上没戏。
再说,就是题材的问题,像《编辑部的故事》这种情景喜剧和冯小刚的贺岁片重合了,拍出来的效果会打折扣。
怀旧要有观众基础,《渴望》是一代人的回忆,《京城人在纽约》显然还达不到那种程度。
所以,看到《渴望》续集票房大卖,打算跟风的电影公司要谨慎,先调查清楚市场再说。
倒是林晓玲提起的重拍《过把瘾》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那是个爱情片,符合年轻观众的口味,找青年演员来演,投资不大,容易收回成本。
黄勃到电影院看了《渴望》续集,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才露面。
总共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有几个正面镜头,导演够意思了,没有剪辑掉,他挺知足。
电影放完,其他观众退场,黄勃没有离开,他坐在座位上,眼睛盯着大荧幕。
片尾的字幕出现了,他在演员表里寻找着,在接近末尾处有一行字“舞厅歌手,黄勃”。
出了电影院,他从衣兜里掏出手机,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
“爸妈,你们看了么?我在里面就是个客串,没多少镜头,这部戏是大制作,都是著名演员,我能客串就不错了。”黄勃对着电话说道,“下个月我要演一部电影,这回我是主演,你们放心,我挺好的,等演完这部戏就回家看你们。”
《渴望》续集受到全国瞩目,能参演这部戏值得夸耀。
虽然媒体上根本不会提起一个小配角,黄勃却能向家里人证明他现在是一名演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