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结束,掌声响起。
掌声并不热烈,更多的是礼貌性质,在放映的过程中就有人在议论了。
国内观众对李桉的电影并不熟悉,李桉以前的片子没有在国内上映过,他们对李桉讲故事的手法不太适应。
西方观众看过李桉的片子,有观众基础,才会在戛纳获得成功。
散场后,有一个圈子里小范围的交流。
影评人的反应呈现两极化的趋势。
一部分影评人认为这部片子不同于香港武侠片,是一种文人式的武侠,包括电影中的细节都很讲究,是一部用心之作。
有些影评人则觉得影片失去了传统武侠片的味道,太过西方化。
还有些持中立意见,觉得还行,就是一部不错的武侠片。
这就是众口难调了。
李桉对此不太理解,如果在香港是这种反应,在他的预料之中。
《卧虎藏龙》不是正宗的香港武侠片,用了香港的技术,却没有拍出香港武侠片的味道,香港的影评人和观众不满意很正常。
但在大陆这种反应就出乎意料了,他以为大陆和台湾观众的口味应该差不多。
这是一种误判,说明他对内地的电影市场并不了解。
内地观众受到香港武侠片的影响很深。
毫不夸张的说,七十年代中后期和八十年代初期出生的这批人就是看着香港的电影录像带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