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页

文艺生活[校对版] 薪越 1332 字 2022-10-31

“姜文怎么说呢,他有才华,有才华的人难免有傲气,他不是不好合作,只是说话直率了些,你们记者恐怕感触最深。”林子轩说笑道,“我和他合作过几次,他的个性比较倔,不愿意妥协,张艺谋是陕北人,性子也倔,拧巴,但他在某些方面懂得妥协,姜文不行。”

“那拍戏的时候怎么办?”孟净好奇道。

“很简单,找个好说话的导演或者让他自己做导演,随他折腾去。”林子轩如此说道,“对姜文你不能和他较劲,要给他发挥的空间,或许能出来一部有意思的片子,上次张艺谋和姜文拍了一部都市轻喜剧,整部片子的节奏被姜文给带偏了,没有了张艺谋的风格,不能说成功,不过的确很有意思。”

“有人说张导是和张伟评合作后才拍不出好片子,张伟评太商业化了,和张导以前的艺术理念不同。”孟净试探道。

孟净听说过好梦公司和张伟评不合的传闻。

张伟评在演艺圈四处树敌,这是一种炒作的手段,但不太被圈内人认可,觉得他过于功利,不值得深交。

“张艺谋和张伟评这两人的性格不同,张艺谋内向,张伟评张扬,他们组合在一起算是互补,导演和制作人的模式在国内很常见。”林子轩评价道,“有了张伟评在前台操作,张艺谋可以安心的拍电影,不过我总觉得他们的组合不太稳定,性格差别太大,迟早闹出矛盾。”

第七百五十二章 潮流

林子轩对张伟评没有好感,不介意点出他和张艺谋之间存在的矛盾。

说白了,就是搞文艺的和搞投资的那些事儿。

九十年代初期,文艺界流行吃大款,那时候文艺工作者是一份高雅的职业,大款就是暴发户,不受待见。

后来,大款们进入演艺圈,吃了不少亏,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于是,他们想掌握话语权,控制导演,控制明星来为他们谋取利益。

张艺谋和张伟评就是如此。

张艺谋红遍欧洲的时候,张伟评还在卖盒饭,刚开始张伟评巴结张艺谋,巴结上了就投资张艺谋的片子。

到最后,心态膨胀了想控制张艺谋,觉得自己是张艺谋的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