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2页

“学院”一般指专业性较强的院校,“大学”指综合性的院校。

一旦成为“大学”,不仅叫起来好听,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在招生计划上,在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上,在国家的经费划拨上都有一定的优势。

高校扩招,学费逐年递增,学校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商机无限……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条件的高校都想升级为大学。

教育部对此有规定,只有硬件和软件都达标的学校才能批准成为大学,硬件指的是学校的教学设施,软件指的是教学质量。

京城广播学院本身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大学,有良好的基础,是国内广播院校的最高学府,升级为大学问题不大。

重点讨论的是改名字,“学院”听起来就比“大学”低一个层次。

按理说,直接叫京城广播大学好了,可有人觉得“广播”只是传媒的一种方式,不够全面,应该叫华国传媒大学,和国际接轨。

也有人表示反对,“广播学院”在国内深入人心,这个牌子具有历史和纪念价值,丢掉非常可惜。

“广播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新旧校名之间的传承关系。

为了一个名字,广播学院以校长的名义向学校的知名校友或社会名人发出两百多封的征询函,征求大家的意见。

校方认为征询知名校友的意见是对他们的尊重,这些校友在社会上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对学校的发展有所助益。

林子轩和慕姗姗自然接到了信函。

这次参加校庆一方面是为母校升级大学助阵,另外也是为了改校名的事情。

林子轩觉得叫广播大学就挺好,有亲切感,传媒大学听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校领导和在校学生肯定希望用“传媒大学”,只有他们这些早就离开学校人喜欢原来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