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托马斯的回答之后,约翰异常满意的点了点头。
外科不必多说,约翰有信心这里就是全世界最好的之一;内科有了奥斯勒的主持,只要未来持续引进一些留欧的医师就能迅速发展起来;妇产科有了凯利和三名年轻医师,框架就算是搭起来了,约翰再出点儿力的话一两年就能崛起!
基础的四大科室里面,剩下的就只有儿科了。
不过儿科约翰就只能碰运气了,因为除了大学时代的课程和短时间的轮转之外,这个专业他了解的很少。反而是妇产科他还略略有些把握,毕竟这年头最重要的就是生孩子,而顺产的重点是消毒和卫生,剖腹产的话也是外科,约翰好歹也曾经在妇产科轮转过……
讲了一下自己对妇产科楼的安排之后,托马斯的情绪很明显兴奋了起来,接着说道:“知道吗约翰,我们医院现在的门诊量已经稳定在四百人左右了!”
“什么?四百人?!”
即使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约翰也忍不住心中一惊!
四百人的门诊量,是一个什么概念?
这要放在一百年后的中国,四百人的门诊量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县医院的水平,这个数字放在1889年的纽约,足以让约翰·亨特拉尔先生吓一跳了!
这个数字,真心很了不得!
别看后世京城随便一家三甲医院日门诊量都有几千人,最夸张的甚至可能上万,其他各大城市的大医院门诊量也都有数千人,但是别忘了,那是因为中国的医疗资源严重不均衡的缘故。少部分的城市和少部分医院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造成一旦患了大病病人们就只能去这些医院治疗。
但是在这个时代,就是完全两个概念了。
别看现在的纽约人口远超后世一个县城的人口,但是这个时代也有它独有的特点。举个不恰当的例子,1889年的纽约有点儿像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城市,大量的移民就像农民工一样蜂拥而至,而他们除了少部分人之外,大多为了温饱而奔波,基本上是看不起病的。而真正有钱看得起病的人,也很少会去医院,更多的是请医师来家里诊治。
这样的情况下,竟然达到了四百人的门诊量!
看着约翰一副惊诧的样子,奥斯勒和托马斯两人相视一笑,心中同时升起了一种叫做满足的情绪。
谁都知道,这四百人来的有多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