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刘牧樵,台上的人清一色都是50多岁的人,他胡子才长起来,和一群老人坐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
“谁呀?这么年轻!”
“学校派来的?”
“他可能就是刘牧樵?”
“啊!刘牧樵这么年轻?”
“不可能吧?”
有些人是知道刘牧樵名字的,也有不知道的。
“刘牧樵是谁?”
“你不知道刘牧樵?”
“你难道没有看过中华医学期刊?”
“刘牧樵就是那个从实习时候开始,就显示了特殊天才的那个人啊!他在我们肝胆胰外科方面,发表了这么多论文,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也确实,在县级医院,有不少医生常年不看期刊,更不会看档次最高的中华医学期刊,这个好理解。
但是,作为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学术上竞争十分激烈,不看医学期刊的人很少,非常少。
县级医院医生有的医生成名了,没什么压力,不看书,也不看杂志。
而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竞争,可以说到了50岁还存在很强烈的竞争压力,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同际医院有很多人,他们从来不看国内的文献,只看国外的。
而刘牧樵恰恰就不在国外期刊上刊载东西,所以,有几名自认为水平很高的人,反而不了解刘牧樵。
不奇怪。
还有一些是肝脏移植方面的专家,除了肝脏移植,他们不关心其他疾病,而刘牧樵还没有涉及到肝移植领域,他们不知道刘牧樵,也是合情合理的。
众人在议论。有个在肝脏移植方面非常有成就的大佬,转过头,看着身边的一个教授,说:“刘牧樵很了不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