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颜色的细小箭头按照某种规律不停的运动,熵,边界,混沌,散度和涡度,重建与崩塌,标度性和普适性,特殊性和概率性,不再迷航的湍流孤子,庞大繁杂的各种元素融汇在一起,千丝万缕的联系遵从最严谨的公式和方程。

沈奇正在干的事情几乎已触及到人类数学和物理知识的巅峰。

有几个人,沈奇必须对他们表达敬意。

一是莱布尼茨,二是海森堡,三是庞加莱,四是沈奇。

可操作的因果律模型生成中,1……2……3……7,5月12日整整一天,进度条只读到7。

“看来我需要申请一台生物电脑了。”

沈奇保持电脑开机状态,离开办公室,锁好门。

这么重要的研究成果,万一被别人窃取了咋整?

没关系,沈奇相信除了他之外没人能看懂并学会使用他的终极模型。

次日,沈奇还真写了份了申请报告提交给科学院计算机中心。

科学院计算机中心在生物专家的帮助下,将克隆出的猴脑组织应用于生物计算机的研发,并做出了样机。

沈奇申请的是猴脑生物计算机样机,他需要这玩意,这玩意比超算更快。

5月底,沈奇的常规计算机终于读完了可操作的因果律模型100进度条。

电脑桌面上多了个图标,沈奇将它命名为“一二三”10版本。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二三”10版本是个程序,基于因果律模型所产生的推演终端程序。

启动“一二三”需要应答一段指令,指令随机生成,生成原则是沈奇自己创造的,除了他本人之外没人可以操作“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