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点计划”的核心技术构想是:将一百二十颗小型卫星发射到地球同步轨道上,它们组成的流体平面构成了同步轨道反射镜。各个卫星控制的流体平面在同步轨道上连成一个可弯曲的弧面,将太阳光反射到地面聚焦。
这项工程量浩大的世纪工程的成本,肯定要比采用定日镜的地面光伏电站高出许多许多。
但是“光点计划”通过反射卫星聚焦的光强是自然光平均光强的四百倍,而且不受昼夜限制。
“光点计划”配套的地面发电站容量预估超过五千万千瓦,而长江三峡发电站的容量不足两千万千瓦。
五千万千瓦级别的“光点计划”太阳能发电站是发电界的巨无霸,相当于全球最大水电站装机容量的两倍多。
所以国家批准了“光点计划”,中国科学家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做论证、做可研、建立技术理论基础,目前“光点计划”终于进入到实质性试验阶段。
然而,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财力的“光点计划”在试验阶段遭遇了一个技术难题。
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一百二十颗反射卫星是不可能上天的,上天了也没用。
带着这个问题,马司长找到了沈奇。
马司长站了起来,以最诚恳的态度说到:“沈院士你也知道,‘光点计划’关乎着国家的利益、人民的福祉,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二十年来的心血绝不能白费,整整一代科学家的青春啊……所以,还请沈院士帮助我们解决这个技术难题。”
第581章 不容有失
看完t,沈奇大致已经瞧出了“光点计划”所面临的技术问题:“马司长,‘光点计划’的工程量无比庞大,我相信这个工程所有的技术资料加一起装在u盘里,这种u盘至少需要装一卡车吧?这份t属于概括性质,没有展示太多具体的技术参数。看完这份t,我的理解是,卫星携带的膜出问题了?”
“沈院士果然是火眼金睛,这个计划可谓是天地联动,地面上的基础设施工程推进的还算顺利,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天上。如果反射卫星不能按计划运行,地面上的配套设施就没有意义了。”马司长面色凝重的说到。
“一百二十颗反射卫星本身没有问题,我们可以利用长征火箭分批次将反射卫星送上同步轨道,而卫星上天之后能否起到预估的反射聚焦效果,这是我们最关心的……”
“实不相瞒,通过计算机模拟,我们发现这些卫星上天后并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没错,卫星携带的膜需要改进。”
“沈院士,我知道不给你全部的技术参数,你也很难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今天登门拜访,主要就是跟沈院士汇报‘光点计划’的整体进度和技术难题,这个计划的全部技术资料在项目组技术资料库里,沈院士若同意伸出援手,你随时可以去技术资料库调取具体的技术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