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点计划”的一百二十颗反射卫星,每颗卫星上将携带一百公斤的流体平面薄膜。
流体平面薄膜是单分子层,一百公斤的流体平面薄膜完全展开后的理论面积达一百平方公里。
一百二十颗反射卫星携带的流体平面薄膜全部展开后,将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形成一张超薄且超大的反射镜。
这张太空中的巨型反射镜以四百倍自然光强的效率,将太阳光聚集于位于我国大西北的地面配套发电站,从而形成五千万千瓦级别容量的绿色环保型发电巨无霸,以保证西北地区的用电。
不难想象,如果“光点计划”顺利达成,这将是多么宏伟壮观的一项天地联动工程。
整个“光点计划”涉及能源、航空、物理、化学、数学、材料、计算机、工程建筑等诸多领域。
如此庞大的一个项目能够进入实质性试验阶段,是因为中国有一批乐于奉献并且科研能力出众的精英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强大国力的支撑。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光点计划”不容有失。
然而这么大个工程,总归是会遇到问题的。
利用单分子流体平面薄膜在太空中反射太阳光的理论基础是“磁场束缚环形粒子流”,此理论最早由苏联物理学家塔姆和萨哈罗夫提出,并由苏联工程师根据此理论首次制造出了托卡马克。
“光点计划”项目组中的材料团队,正是根据苏联物理学家提出的磁场束缚环形粒子流理论及21世纪新出现的材料学理论,研发出了搭载于反射卫星上的单分子流体平面薄膜。
但是在模拟实验中,项目组材料团队发现他们研发的单分子流体平面薄膜在太阳风、光压、磁场的干扰下,并不能一直保持为一个有序的、面密度均匀的整体。
材料团队最担心的问题出现了——湍流。
难以控制的湍流。
就好像一个驾驶员正在开车,汽车必须一直保持在安全驾驶状态,一旦汽车的某个零件出问题了,就会导致不可逆转的安全事故。
湍流,就是“光点计划”里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