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管理成本为例,这些跨国乳业巨头在中国成立的控股公司中,有大量年薪在百万左右的由美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或世界其他地方派驻到中国的管理层;
另外,国内的一些乳品公司又都掌握了大量优质的奶源,而这些跨国乳品公司在乳品生产和销售旺季却往往不能找到足够的奶源,导致大量生产设备闲置,这也增加了其生产成本。因此,在成本方面,跨国乳业公司目前与国内企业相比并不具有优势。
无奈之下,跨国巨头只能放下高傲的姿态,无功而返。
这些跨国企业虽然结束了在中国的业务经营,但是他们并没有彻底退出国内市场,他们的品牌也并未真正从国内市场上消失,他们的资本更是在撤退之前留了一个“尾巴”。
这种不甘心,是外资乳业群体矛盾心态的集体写照。
一方面,中国市场有明枪暗雷。目前中国乳品市场正经历从区域割据到全盘整合的调整期,在这个无序的盘整期内,资源争夺、价格挤压都是跨国公司所不愿经历的。
另一方面,毕竟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乳品消费潜在市场。一旦市场恢复秩序、格局初定的时候,那么这些跨国公司完全有可能借助资本的力量再次杀入中国市场,直接分享胜利果实。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后来者抢占高速增长的中国乳品消费市场的欲望。
与第一轮外资直接进入乳业不同,第二轮的投资者更多的是选择与国内企业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外资的眼光,而能被他们看上的青阳奶业,应该是拥有比较优良的资产。
“所以,你找上门来是想与我们嘉谷合作?”
“没错。我们青阳奶业如今确实是在悬崖边上了,与其便宜了外资,还不如被你们收购了。”
齐政对郝云飞的直白实在无语。
不过……
“你是怎么想到来找嘉谷的?我们应该没那么出名吧?”
郝云飞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我早就注意到了你们要在这建设大型牧场,过来一看,就知道你们不差钱。既然都要卖身,为什么不找个特有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