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页

“上报朝廷,核查可行之后,朝廷会任命官员前来管理。”范仲淹欣慰之余,却有些失望,还以为楚质会有什么好办法,没想到却是这个。

平心而论,多增设盐场,确实能增加税收,可是盐场不是那么容易建成的,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况且,远水不救近火,等盐场建成,恐怕春耕早已经过去。

不忍心打击楚质的积极性,范仲淹说道:“既然钱塘县勘察出有适宜建造盐场之地,就先报备吧,过些时候,朝廷会来人核实情况的。”

“在朝廷来人之时,下官是否能先将盐场建造出来?”楚质问道。

“可。”范仲淹应道,年轻人有冲劲,很好,多碰几次墙壁更妙,以后就会学乖了。

兴冲冲告辞回衙,楚质恨不能放声高呼,以如今的通讯条件,以及朝廷的效率,等到派人前来探查,可能已经是近两个月后的事情,利用这段时差,不知能获利多少,虽然不会落入自己的口袋,但是想想就让人觉得兴奋。

到时候让你大吃一惊,楚质得意的哼着小曲走回签押房,正待好好思考筹划大干一场,却见沈辽满面愁容,唉声叹气的坐在房屋中间的位置上,刘仁之在旁细声劝慰。

“稀客啊。”楚质惊讶叹道:“能在此时此刻此地见到睿达兄,极其让我怀疑今日的太阳是否从西边出来了。”

“没心思与你说笑。”沈辽叹气道:“我姐回来了。”

楚质一怔,强忍满心欢喜,不动声色道:“好事啊,你不是刚好得从凡尘俗事中脱身而去,继续当你的逍遥公子。”

“如你如言才好,问题在于,也不知是谁出的主意,我姐非逼着我到应天府书院去念书,说是让我感受气氛,接受熏陶,来年参加解试,后年参加省试,金榜题名。”

第三百七十四章 探视

望着愁眉苦脸的沈辽,楚质理所当然的点头道:“有道理,应天府书院已经有百多年历史,入读学子数千,当年的晏(殊)学士,还有如今的范太守,都曾在那里讲学授课,听闻现时醉翁欧阳公也在南京,其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师资力量,在诸多书院中堪称第一,你去求学,必受益匪浅。”

“你这话怎么与我姐说的一样。”沈辽哼声道:“在哪学不是学,非要到万里之遥的应天府,难道杭州就没有好的书院不成。”

“话可不能这么说,杭州再好,只是偏安东南一隅,怎比得上应天,乃国之南京,又与东京汴梁邻近,中原腹地,与别处自然不同。”楚质笑道:“怕你习惯了那里繁华,就不愿回来了。”

“繁华有什么好的,吵闹。”沈辽不屑一顾,意欲纵情于山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