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要前往龙泓洞观拜灵鹫塔,烦劳诸位回去请问一声,若是哪位高僧有暇,不妨移驾同去,好让我等请教佛理。”到底是范仲淹,自然不会为区区小事而感到为难,一句话解决问题。
飞来峰龙泓洞口的灵鹫塔,相传东晋咸和初年,印度和尚慧理云游到此,看到这座嶙峋石山,认为很像印度灵鹫峰,便在这里建寺立塔,算是宝林山寺塔之源,去那里参拜,不仅旁人情愿,就是各寺方丈也见怪不得。
知客僧闻言,纷纷返回通报,而众人却沿着苍松古木蜿蜒而上,很快来到龙泓洞前,立见洞口处有座明塔,用石块砌成,六面六层,殊为罕见,全塔由下至上逐级收分,结构朴实无华,别具一格。
在塔前礼拜片刻,真有几位高僧来到,与众人见礼,侃侃而谈,述说佛理典故。
范仲淹显得非常有耐心,并不着急与士绅商谈正事,反倒是饶有兴趣的在高僧们的陪同下,仔细观赏佛塔,弥陀、观音造像,偶尔与几个文人笑言几句,温言劝勉一些后辈士子勤学上进,或者干脆向众人述说自己对佛学、儒家经籍的理解。
不知不觉便到了中午时分,在山上走了将近两个时辰,就是体力再好,也难免有几分疲惫,也无须谁人提议,众人慢慢朝飞来峰西麓冷泉走去,那里是设宴聚会的最佳地点,茂林葱郁,泉水晶莹如玉,喷薄而出,飞珠溅玉,其声犹如天籁。
池畔前地方空旷,宴会已经设下,案上美食佳酿,香气扑面,就等众人入席享用。
第三百八十四章 急告
刻意的安排,一些士绅的席位与范仲淹离得很近,宴饮方始,借着举杯敬酒的机会,范仲淹终于说出此行的目的:“今日聚会,一则是踏青游春,与诸位同聚,老夫即任杭州已将近一年,若是有什么不足之处,望贤达不吝赐教。”
“其二,则是为了劝课农桑,管子有云,凡为国之急者必先事农,春耕已至,职责所在,不免在此提醒一二,诸位莫要嫌老夫多舌,打扰大家宴饮兴致,倒是罪过了……”
似有几分幽默,貌似套话,不知情的纷纷哄然,然而知道言下之意的,却是保持沉默,有些话不用直言,只要隐约暗示,表明态度,该要明白的自然领会其意,有些先礼后兵的味道,有人要是想再继续装糊涂,那有什后果,却是难以意料了。
不管心中想法如何,反正底下的士绅闻言,纷纷站起来应和,举杯共饮,宴会正式开始,丝竹弦乐,少女轻歌曼舞,和风习习送来暖暖微香,不饮却有三分醉意,从表面上看,宴会气氛一片祥和,其乐融融。
旁边陪坐的张元善心中有点儿失落,但更多的是欣喜畅慰,觉得有范仲淹出马,宴散之后,说不定根本不须自己登门拜访,那些士绅就得乖乖把钱粮送上门来。
笙萧宴饮,风花雪月,这是士人们的最爱,不吟几句诗,填几首词,都不好意思坐在这里,这是社会风尚,习惯成自然,如同聊天饮水一样平常普通。
况且才观赏完美景不久,又逢笙歌入耳,美色在旁,美酒进肚,飘然欲醉,这些都是文思灵感的源泉,怎能没有所得,特别是如今权贵在前,名士在边,哪怕搜索枯肠也要拼凑几句,就算搏不得众人一声彩,起码也表现出自己的勇气。
毕竟,不是谁都有胆量站出来献丑的,然而,表现得最过显眼的,却是那些身负功名,却没有步入仕途的士子,要知道除去科举之外,扬名立万往往是通往晋身之阶的蹋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