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页

而作为他们的前辈,那些官绅,或者大儒名士,却不反感这个情形,毕竟当年他们也是如此过来的,真遇到品行优良,才华出众的末学后进,自然不介意提携一二。

片刻,官绅儒士案前便摆满士子们的墨宝佳作,可惜,有个享誉杭州甚至在天下都有名望的诗人却显得尤为悲剧,楚质很郁闷,连诗才不显的张元善桌案前都有几张行卷,自己面前却空空如也,真是令人无语。

其实也不怪别人,谁叫他实在是太过年轻,与在场学子的年纪差不多,所谓不耻下问、达者为先确实很有道理,问题在于,众目睽睽之下,却没谁敢效仿孔圣人的行径,况且,在还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楚质唯有轻叹,人生果然寂寞如雪。

评选出几首应情应景,让人眼亮的诗词,使劲将作者夸赞了一顿,让眉开眼笑,谦虚不已,宴会气氛愈加浓烈起来,少了几分拘束。

“诸位,老夫这里还有首七律,似是不凡,请留意听好了。”一个须髯微白的儒士站了起来,高声笑道:“免得劳烦老夫重复吟诵。”

“可是马教谕大作,那我等可要听仔细了。”立即有人附声道,似是提醒旁人。

别人不好说,反正那些士子却是不敢表现疏忽,县学教谕的面子不敢不给,除非不走科举之道,不然早晚会有落到他手里那天,到时候难免后悔莫及。

“倒希望是老夫之作,可惜确非。”马教谕轻捋须髯,见到众人应和,知道自己还是有几分号召,心中有些微得意,当下也不再捏拿,提起苍浑的声音吟诵:“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故意停顿,顾盼四周,却听旁人议论:“在此处观望佛塔,似有千寻之高,首句却也应景,承句用典,玄中记有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然典故曰,日初鸡鸣,而此诗却是鸡鸣日出,似有不妥。”

“或有失误不言,两句倒也平常,看不出有何不凡……”

“不必着急,点睛之笔就在后二句。”听着众人议论,马教谕笑了笑,继续诵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好!”

沉默片刻,细细品尝,只觉此诗气势磅礴,颇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境界,众人纷纷喝彩起来,随之打听是谁人所作。

一旁,范仲淹轻声笑道:“介甫,诗露心声,似乎意有所指啊。”

“不敢欺瞒相公。”王安石大方承认说道:“与相公长谈数日,安石收获良多,适才登峰远望,心有所感,涂鸦几句,直抒胸臆,不想却落了下乘,希望相公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