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2页

苏厨[校对版] 二子从周 1030 字 2023-03-17

第一次方案不算是太成功,唐政府下令,州县逃户限百日内自首,并令宇文融充使推勾。

由于逃亡农民只有准令式合附者,才能“所在附籍”,其余的一律要“牒还故乡”,因此受到农民的抵制。

于是开元十二年,玄宗在《置劝农使安抚户口诏》中,明确改变了方案:“先是逋逃,并容自首。如能服勤垄亩,肆力耕耘,所在闲田,劝其开垦。”

允许农民在所在地附籍,不再提牒还故乡。

还是宇文融提举此事,并奏置劝农判官二十九人并摄御史,分往全国各地,检括逃户和籍外田,同时,对新附客户免除六年的租调徭役,只收轻税。

这次检括大获成功,仅三年时间,唐政府扩出了八十多万户的编民,数百万人口,增加了四百多万贯的朝廷税收,直接推动了开元盛世的到来。

而几次扩户成功与不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六年的“轻税”刺激,以及“窄户”变“宽户”的诱惑。

而大宋发展到了今天,同样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比如河北,屡经灾伤,于是便有滑吏报亡失隐匿流民,侵吞赋税。

苏油和韩纯彦研究河北问题的时候,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河北自熙宁年间开始恢复以来,耕作土地几乎翻了一番,而人口却依旧没有一丁点的增长。

于是苏油上书赵顼,陛下了不得了也!河北人民全都奢侈地用上了牛耕,取代了人力,获得了翻倍的生产效率,解决了土地增长而人口增长不匹配的大问题。臣特上贺表,真是替陛下感到开心呢。

赵顼大怒,命王克臣彻查此事,拿下了一大帮胥吏官员。

大宋的隐户问题,有个专门的名称,叫“诡名”。

包括诡名挟佃、诡名挟户、诡名寄产、诡名身丁等几种情况。

诡名挟佃,就是拥有耕地的自由民,将土地投靠在“官户”的名下,托名为佃户,其实地契身契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与官户商量好利益分配问题,大家都得到好处。

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大宋苛捐杂税太多,以及科配差徭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