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结束。
整个剧本清晰地分为三个部分,开篇,过程,结局。每个部分都制造属于自己的小高潮,比如说开篇,除了实验室的毁灭之外,布鲁斯在巴西被发现时,兰斯认为可以采用跑酷手段来进行拍摄,在大街小巷进行追击。这种拍摄手段在十年后依旧十分新鲜,更何况是2006年的当下,这不仅可以增加新鲜感,同时利用快速剪辑还可以制造出比“谍影重重”更加凌厉的视觉效果。
在“布鲁斯·班纳的觉醒”这一主线下,缠绕两到三条支线,丰富饱满剧情之余,还可以增加作品深度,同时再埋下伏笔,为续集打算——续集完全可以围绕罗斯和贝蒂的命运纠缠展开,继而唤醒布鲁斯和父亲之间的悲剧命运,将绿巨人不被世人所接受的孤独感推向极致。
事实上,即使在“复仇者联盟”里,绿巨人也是一个不定时炸弹,大家或多或少都需要防备他。这种孤独感将会伴随着绿巨人一直走下去,他没有办法像钢铁侠或者美国队长一样,成为民众的宠儿,注定了将要一直离群索居下去。同时,绿巨人的情感生活也将注定坎坷。
不过,这些都是续集内容,重新回到“无敌浩克”身上。
除了整个框架之外,兰斯认为还可以增加许多细节来完成剧本,比如说开篇之后,布鲁斯在巴西那段独居生活,上一世,扎克加入了一个当地巴西女孩的角色,但这个角色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仅仅只是为了引出一群小混混,加快了布鲁斯变身成为绿巨人的时间。与其使用这样毫无意义的废情节,不如增加布鲁斯和贝蒂的闪回记忆,这将会成为布鲁斯学习控制情绪的动力,同时也可以让观众相信这段羁绊、这段爱情是具有说服力的。
另外,在拍摄方面,兰斯也认为需要改变态度。“绿巨人浩克”也好,“无敌浩克”也罢,为了突出绿巨人的悲剧色彩,整个光线都偏暗,就连电影里人物的服装也都是暗色调,这种心理压抑感对于文艺电影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但对于商业爆米花来说,却让观众难以进入撞他。即使是“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里,小丑那妖冶的荧光绿头发、紫色西装也都成为了一抹亮色。
比起光线本身来说,导演的态度需要从本质上做出调整。绿巨人的确是一个悲剧,但这个悲剧之中是带着希望的,甚至布鲁斯自己也始终带着一种调侃的自黑态度,就好像针对半杯水的态度一般,到底是“只有半杯水了”,还是“还有半杯水”,这种态度的差距将决定电影的基调。
如果“无敌浩克”这个剧本可以按照兰斯的构想拍摄完成,那么这部作品甚至可以超越“黑暗骑士”,成为一部真正地将哲学思考与超级英雄结合起来的巅峰之作,创造一个难以超越的里程碑。但,这只是如果而已,纸上谈兵着实是再容易不过了。
“无敌浩克”到底将会成为一部怎么样的作品,这依旧是一个未知谜题。
撰写“无敌浩克”剧本的过程无疑是十分艰难的,难度超过了兰斯目前任何一部作品,但兰斯却渐渐发现自己乐在其中,甚至不断地将各式各样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对已经完成的部分推翻重写,再进行删减、填补,个中乐趣着实难以描述。
兰斯开始在脑海里构思,如果由他来拍摄,镜头将会如何运转、光线将会如何构图、表演将会如何呈现——这让兰斯不由想到了一个重要问题:绿巨人这个角色将由谁来扮演呢?
在兰斯撰写的剧本中,绿巨人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和高度的角色,不是像钢铁侠或者美国队长那样站出来摆摆样子就可以了,这个角色将会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布鲁斯·班纳的部分,他的心态转变将会成为整部电影的主线;一个则是绿巨人浩克的部分,变身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以及布鲁斯逐渐掌握控制之后的变化,这将会成为赢得观众共鸣的关键。
但……绿巨人浩克要如何表演?
也许,这也是绿巨人作品一直失败的原因——其他超级英雄始终还维持着人类的形体,表演起来自然没有问题;但绿巨人却必须通过电脑技术来完成,这无疑是巨大的考验,一方面电脑特效是否逼真,能否说服观众;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面部表情的细节变化,表演难度之高无法想象。